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外交卷 > 第79章

“尽力”与“量力”一个也不能少

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外交卷)

——全球治理中的中国角色定位

“尽力而为”,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指尽最大的智慧和努力去实现某项目标。“量力而行”,语出《左传·昭公十五年》。“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指做事要从实际出发,不能逾越自身能力的限度。“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逻辑,体现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有机统一。

“全球治理格局取决于国际力量对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源于国际力量对比变化。”当前,“逆全球化”浪潮暗流涌动,全球治理体系处于关键的领导权转换期。发达国家或退避自保,或自顾不暇,引领全球治理的意愿和能力都在下降。全球经济治理和气候变化等关键合作领域面临着群龙无首的风险,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普遍期待中国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这既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历史机遇,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与挑战。中国既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主动承担国际责任,但也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参与全球治理为什么要“尽力而为”?原因有两点:

一是维护和改革全球治理体系,保障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全球治理的要义,是主要国家在各类非国家行为体的合作下,向国际社会提供旨在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国际公共产品。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国内治理困局凸显,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意愿和能力显著下降。在西方发达国家领导力下降的背景下,中国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新理念,积极参与和引领各项全球治理议程,既能够稳定国际公共产品供给,巩固全球治理的既有成果,避免前功尽弃;也有利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开放、包容、公平的方向发展。

二是保障国内发展与稳定大局。经济全球化、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网络安全、核扩散等全球性问题,无一不具有显著的内外联动效应和全局特征。一国的国内安全与发展,已越来越多地受到跨国性因素的影响,中国当然不例外。应对全球问题,完善全球治理,既是彰显中国勇于担当的负责任大国形象,更是深化国内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

参与全球治理为什么还要“量力而行”呢?

第一,发展自身,夯实国力基础,仍是中国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的中心任务。中国自身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水平特别是人均指标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时必须以我为主,量力而行,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

第二,中国融入全球治理体系的时间较短,在国际制度和规则建设、价值理念塑造和内外协调等方面,还存在抓手不够、经验不足的短板,需要在长期实践中取长补短、摸索学习。因此,中国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寻求共商共建,避免战略上的冒进和透支。

因此,在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可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在具体实践中寻求二者的平衡点,以积极而稳妥地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福祉。

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治理进程,逐步从被动的“跟随者”转变为主动的“领导者”。欧盟和奥巴马时期的美国都曾积极引领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建设,但近年来,欧盟遭遇内部危机,自顾不暇;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在此背景下,中国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引领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责任。中国一方面积极推动气候治理协定体系的完善,争取气候治理话语权,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着力强调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将履约责任与国内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经济转型挂钩,兼顾了国际责任与国内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有机统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