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学习习近平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的体会 > 第6章

第三章 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第三章 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201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2968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齐聚北京,接受党和国家的隆重礼赞,中共中央政治局七名常委接见了与会代表,这是时隔36年后再次进行的最高规格表彰。习近平在表彰大会上指出,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一切创造,无论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各级各类人才的共同努力,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厦是靠一砖一瓦砌成的,人民的幸福是靠一点一滴创造得来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楷模,他们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忘我的拼搏奉献,为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1]

我们必须树立“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大人才观,为各级各类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要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

2015年5月,中央电视台推出《大国工匠》专题片,讲述劳动者用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这些平凡的劳动者,大多没有进过名牌大学、没拿过耀眼文凭,他们默默坚守,孜孜以求,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跻身“国宝级”技工行列,成为相关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让人人都有成长成才、脱颖而出的通道,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这是人才工作的重要理念创新。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神州大地上形成“大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掀起“万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为更多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机会,为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实现自身价值提供了可能。这打破了过去把人才仅仅局限在少数阶层的局面,大大拓展了人才概念的涵盖范围。

时代不同,人才观念也不相同。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社会需求,会提出不同的人才观念。毋庸讳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高度重视人才的传统,有着深厚的人才文化渊源和丰富的人才思想积淀。但我们必须看到,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往往会为人才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在他们看来,只有极少数社会精英是人才,广大真正创造社会价值的其他阶层优秀人才往往被忽视和埋没。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的人才观念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的人才政策主要针对知识分子和干部。改革开放后,人才的概念开始更多出现在党和国家有关文件中,并以“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初级以上职称”作为界定人才的标准。比如,在1985年“七五”计划中,就提出了培养500万专门人才的目标。这种界定方式,使得人才在一般人眼里,成了一个高不可攀的概念。人们更习惯于将那些学历高、职称高、地位高的人物看作人才,而将那些在基层一线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和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以及通过自学成才、勤奋工作取得较大成绩的各行各业的成功者排斥在人才范围之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单纯以学历和职称来界定“专门人才”的概念越来越不适应人才成长和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对“人才”作出新的科学界定。2003年,全国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对这一问题试图作出回答。这次会议指出:“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2010年,全国第二次人才工作会议制定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人才的定义,“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按照这种观点,人才的概念更具广泛性、相对性和多样性,改变了过去把人才的概念局限在学历、职称等外在要素的做法。具体来说,人才概念的内涵,应具备四个方面的要素。第一,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这是成为人才的基本要求。在任何时代、任何情况下,知识或技能都是人才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是一个人成为人才的基础。第二,进行创造性劳动。这是成为人才的本质特征,是人才与普通劳动者最主要的区别。并不是每一个从事劳动的人都是人才,只有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人,才能称其为人才。进行创造性劳动是界定人才的实践基础,取得创造性成果是人才获得社会承认的关键要素。第三,对社会进步作出积极贡献。这是人才的价值属性,也是衡量人才的实践标准。一个人只有取得名副其实的业绩,并对社会作出积极贡献,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他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第四,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这是对人才概念外延的界定,明确了人才与人力资源的内在关系。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人才工作作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八项主要任务之一,单独成篇,重点着墨,让人才工作成为报告的一个亮点。强调要“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2]。这反映了我们党在人才观上的与时俱进,在人才理念上的重大突破。也就是说,在推进人才强国战略中,既需要“高精尖”人才,也需要“短平快”人才;既需要“象牙塔”里的人才,也需要“泥土堆”里的人才。钱学森、杨振宁、袁隆平等杰出科学家固然是人才,基层一线的优秀科技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普通劳动者也是人才。只有创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才能激发亿万劳动者成长成才的愿望和决心,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既可以表明人才的广泛性,又可以表明人才的多样性。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人,只要具有一技之长,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贡献,都可以被视为人才。“人人皆可成才”指的是人人都有成才的可能性,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成长为具有专门技能和较高综合素质、作出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创造价值,都可能成为人才。“人人尽展其才”指的是人人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各行各业都需要大批具有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施展才华,为各类人才尽展其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树立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大人才观”,就是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注重在人民群众中发现和选拔人才,鼓励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努力成长成才。人民群众是涌现各类人才的不竭源泉,人才来自于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成长成才。

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只有真正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才能有效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当今世界,谁能抓住人才,谁就能赢得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人才在引领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贯彻落实好习近平关于人才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精神,组织实施好人才强国战略,是全国人才工作的首要任务。必须全面落实习近平“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的讲话精神。

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时期,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空前紧迫。与此同时,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全球政治格局和安全形势变幻莫测,国际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们必须站在时代和战略的高度,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现实紧迫感,充分认识人才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以求才若渴、只争朝夕的精神,为党和国家广纳天下英才。

人才故事:想方设法招人才

20世纪80年代的正定正处于“百废待兴”的时期,习近平提出“没有人才,民不能富,县不能强”,改变贫穷状态就要想方设法引进人才。习近平为了引进人才制定了面向全国的“招贤榜”,颁布了招贤纳士的“九条规定”,吸引了国内许多的技术能人。习近平为组建正定经济顾问团,向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和部分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发出了100多封“求贤信”,邀请到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经济学家于光远等53名全国知名专家。除了“外请”吸引外地人才,习近平还坚持“下挖”“内用”选拔县内人才,并注重养才、育才,兴办各种补习班、培训班,招揽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发现人才如获至宝。首先,要解决好正确辨识人才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还存在很多误区。比如,有的以层次划线,认为各行各业的精英是人才,而普通专业人员算不得人才;有的以岗位性质划线,认为只有从事脑力劳动的是人才,而那些从事具体生产的技能劳动者算不得人才;有的以身份划线,认为有学历、职称的是人才,而那些活跃在农村厂矿基层的“田秀才”“土专家”算不得人才。这些认识妨碍了对各类人才的正确判断,对及时发现人才、使用人才造成了不利影响。其次,就是要真心对待人才,真诚爱护人才,做到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习近平多次强调,“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要求在全社会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使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成为普遍共识。

举荐人才不拘一格。“常格不破,人才难得。”习近平多次要求在人才工作中打破固有偏见、打破僵化标准,让每个人都有成为人才的机会。要秉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在科学发展的实践中发现人才、使用人才。既重视有所成就的人才,也关注具有潜能的人才;既重视本地区的人才,也积极吸纳外部人才;既重视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人才,也要将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人才纳入视野,不断拓展选人用人渠道,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努力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使用人才各尽其能。习近平强调,对于人才的使用要做到“用当其时,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古人云,“人莫不有才,才莫不可用”。我们党历来具有选贤任能的优良传统,在人才的选拔使用上始终坚持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不搞论资排辈,不囿于地域之见,真正把立场坚定、业务精良、素质过硬的人才选出来、用起来”。人才要坚持以用为本,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无论是培养人才,还是吸引人才,都是为了使用人才。只有用好用活人才,才能发挥作用,才能创造价值。必须牢固树立人才以用为本的观念,让人才在使用中成长,在使用中增长本领,在使用中发挥作用。

让全体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这是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就任国家主席后提出的愿景。为了实现这个愿景,我国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从户籍改革打破身份壁垒到高校招生进一步向农村倾斜;从简政放权激发社会活力到商事制度改革降低创业门槛,都致力于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每个人提供梦想成真、人生出彩的机会,激励亿万人才向着梦想坚毅前行。

习近平指出:“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一个人能否成才,他的人生能否出彩,不在于他是什么身份,也不在于他居于何种社会地位,关键在于他是否努力学习成才,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在于他是否能为美好梦想的实现不懈奋斗、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人人尽展其才,让人生在实践中不断出彩,不仅需要党和国家为人才成长创造有利条件,而且需要每个人孜孜不倦的主观努力。广大人才要胸怀理想、不懈奋斗,把个人的理想抱负与祖国前进的脚步相融合,把个人创新创业计划与国家发展需要相结合,专心致志、执着追求,始终保持改革创新的锐气,积极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然成真。实现中国梦的过程就是各级各类人才艰苦奋斗,努力创造,让人生出彩的过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向青年一代发出号召,“梦在前方,路在脚下。自胜者强,自强者胜。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需要广大青年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奋斗”[3]。我们一定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

习近平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4]他特别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为人才发展创造机会、营造良好环境。

“良禽择木而栖”,人才的成长、才干的施展需要良好的环境。能否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一方面取决于个人的主观努力,另一方面取决于社会的客观环境。做好人才工作,必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工作环境、成长环境、生活环境和政策环境。

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要树立全社会尊重人才、理解人才、爱护人才、帮助人才的正确导向,营造“四个尊重”的浓厚氛围。广泛动员全社会来关心人才、关注人才、关爱人才,形成爱才敬才的社会舆论环境。要积极为人才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想方设法解决好他们在工作和生活当中的实际困难。

营造人才成长成才的优良环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科学规划教育事业发展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为人才成长成才提供公平机会,创造良好条件。要为人才提供不断学习深造的机会,为其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后续支持。要建立和完善鼓励成长成才的激励机制,形成“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的局面。

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工作环境。要为各级各类人才提供广阔的创新创业平台和事业发展空间,使“英雄有用武之地”。要解放思想,拓宽渠道,通过改革和完善人事管理体制机制吸纳和稳定人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良好机制。要排除人才流动的障碍和壁垒,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要积极拓宽人才创新创业渠道,真正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平台、发展有希望。

营造拴心留人的生活环境。古人云,“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能否吸引、留住人才,能否做到人人尽展其才,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想要留住人才,就必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为人才的生存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住房、医疗、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实际困难,使优秀人才引得来、留得下、用得好,让各类人才能够安心工作,发挥作用。

营造引才聚才的政策环境。习近平强调,要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要坚持人才以用为本,确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更求所为”的理念,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引进和使用人才的政策措施。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公平竞争、脱颖而出、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积极探索知识、技术、专利、管理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有效办法,健全有利于人才各得其所、各尽其能的激励机制。

实践长才干,时势造英雄。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广大人才创新创业、施展才华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也要求我们最大限度地培育、发现和使用人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对于广大人才而言,只要肩负重任、胸怀梦想,脚踏实地、苦干巧干,就一定能够干出骄人业绩。只要为社会进步事业作出贡献,无论在什么岗位、是什么身份,都是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都能实现人生的精彩。


[1] 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4月29日。

[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2月9日。

[3]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3-05/05/content_1018377.htm。

[4] 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2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