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习近平用典(第二辑) > 第65章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解读

人们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教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

在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来到北京师范大学这个“教师的摇篮”,与师生代表座谈。他引用荀子的这句话,说明中华民族有着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并指出: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上,英雄辈出,大师荟萃,与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

习近平不忘师恩,每逢过年都会给老师送上问候和祝福。2014年“六一”儿童节前夕,他来到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看望少年儿童,还专门请来了自己的初中语文老师、后来调到少年儿童出版社工作的陈秋影。习近平笑着对陈老师说:“我还记得读初中一年级时,您教我们语文,把课文解释得非常好。”这为尊师重教作出了最好的表率。

原典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

——〔战国〕荀子《荀子·大略》

释义

荀子非常提倡尊师重教。《荀子》首篇即为《劝学》,体现了对教育的重视。荀子还认识到“师”在道德教化中的重要作用。《荀子·礼论》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荀子·大略》更是把老师地位提高到关涉国家兴亡的高度:“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意思是:国家要兴盛,一定尊敬老师并看重有技能的人;如此,规矩和制度就能保持并得以推行。

荀子认为,老师参与治国是通过施教这一途径实现的。《荀子·儒效》说:“故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云能则必为乱,察则必为怪,辩则必为诞……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人无师法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矣。”在荀子看来,只有向老师“师法”,学生才能掌握礼义规范,提高自身素质;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人在诱使下可能放纵自己,与社会的要求背道而驰。因此,必须重视老师的作用,这关系到个人的修为和国家的兴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